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准确理解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增长数据

许亚婷 等 经济学报 2022-12-31

1许亚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xuyating@outlook.com。

2许宪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级统计师,E-mail:xuxch3@sem.tsinghua.edu.cn。

3余航(通信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yuhang_pku@ 163. com。

4杨业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yangyaweitui@163.com。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社会上对官方发布的GDP增长数据存在一些质疑。本文从需求角度和生产角度对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增长数据进行解读,并回答一季度全国GDP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从需求角度看,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保持增长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仅略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相对稳定的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和大幅攀升的存货变动减缓了投资需求的下降幅度;服务贸易逆差的明显收窄减缓了净出口需求的下降幅度。从生产角度看,新兴服务业、居民自有住房服务、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增加值保持增长,公共服务业增加值保持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电量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的关联性减弱。一季度,各地区经济增速与全国经济增速之间进一步衔接;不同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同,各地区之间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一季度各地区的经济表现明显不同。本文虽着眼于新冠疫情期间中国GDP增长数据解读,但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般性意义。

关键词 新冠疫情;季度GDP;需求;生产;地区生产总值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在一系列严格措施的作用下,中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对经济的影响还在延续,国内需求的恢复尚需时间;疫情在海外蔓延,通过进出口和企业信心等方面也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准确理解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数据,对于正确把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程度,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推动经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国家统计局开始开展季度GDP核算以来的最低值(1)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各渠道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这一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全面收缩;从生产角度看,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同时下降。这一结论大体符合各机构和学者的预测,但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对GDP与相关统计数据匹配性的质疑(2)学术界对中国GDP及相关统计数据予以长期关注,研究结论不一。已有文献通常从数据质量、统计法方法角度展开分析,并试图用各类数据指标拟合并评估GDP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如Mehrotra and Pääkkönen,2011),例如使用包括税收数据(Chen et al., 2019)、灯光数据(Henderson et al.,2012,徐康宁等,2015)、货运、恩格尔系数(Nakamura et al., 2016)等。Clark et al.(2018)等利用调整后的卫星灯光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速存在的争议,并对克强指数等在内的几种讨论予以阐释和重估,该文认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是低估的,对“克强指数”权重错误设定和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使得部分研究低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效。而Holz(2014)及其系列文章则认为中国的核算数据并没有太大问题。这些研究都对中国GDP和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产生这些质疑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季度GDP数据公布得还不够详细;另一方面是关于GDP核算存在若干误解。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生产角度,以及地区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关系角度对一季度GDP增长数据进行解读,以期对准确理解一季度GDP增长数据和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所帮助。

本文在对一季度中国GDP增长数据解读过程中,首先在消费方面,通过阐述住户调查中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在居民虚拟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一季度前者降幅较大而后者降幅较小;通过阐述财政统计中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政府消费支出之间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一季度前者降幅较大而后者降幅较小;通过阐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在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一季度前者大幅下降而后者降幅较小。其次在投资方面,通过阐述投资统计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支出法GDP中的资本形成总额在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动方面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一季度前者的降幅较大而后者的降幅较小。最后在服务业方面,通过阐述服务业中的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和公共服务与传统服务业的不同表现,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一季度传统服务业增加值降幅较大而全部服务业增加值降幅较小。

上述分析虽着眼于新冠疫情期间中国GDP增长数据解读,但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般性意义。第一,有关消费,在解读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而最终消费支出降幅较小时,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中的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之间差异的系统分析;第二,有关投资,在解读为什么固定资产投资降幅较大而资本形成总额降幅较小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与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动之间差异的系统分析;第三,有关服务业,在解读为什么传统服务业增加值降幅较大而第三产业增加值降幅较小时,关于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与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和公共服务增加值具有不同走势的系统分析。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都具有一般性意义,不仅适用于新冠疫情期间GDP增长数据的解读,也适用于通常情况下GDP增长数据的解读。

1 从需求角度看一季度全国GDP增长数据

支出法GDP由三大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3)关于中国支出法GDP核算的详细介绍可参见许宪春(2019a)。。消费需求称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净出口需求为货物和服务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一季度,与2019年同期相比,三大需求均明显下降。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下降影响最大,拉动GDP下降4.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次之,拉动GDP下降1.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下降1.0个百分点,合计拉动GDP下降6.8个百分点。这一下跌幅度明显小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货物贸易顺差的降幅,一些学者感到疑惑。仔细分析三大需求构成的变化,这些疑惑可以得到解释。

1.1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降幅较大,但居民消费支出降幅较小

这里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指的是住户调查中的指标,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季度支出法GDP的详细数据,所以用户经常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数据判断居民消费支出增速。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名义消费支出下降8.2%,实际消费支出下降12.5%(4)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降幅大于名义消费支出是因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名义降幅和实际降幅均较大。这些数据反映了新冠疫情对居民关于部分货物和服务消费支出产生的冲击,特别是其中的餐饮、旅游、文体娱乐、交通出行等市场化服务消费支出几乎停滞,除食品和药品以外的非必需品消费支出,如服装、汽车、家电等大幅下降。

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住户用于个人消费的货物和服务支出,既包括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也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后者称为虚拟消费支出。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也称为居民市场化货物和服务消费支出,上面提到的服装、汽车、家电、餐饮、旅游、文化娱乐、交通出行等消费支出均属于这类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居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如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二是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三是金融机构向居民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机构向居民提供的保险服务。其中,金融中介服务指的是金融机构向居民提供的存款和贷款服务,这些服务没有直接向居民收取服务费用,而是隐含在利息中;保险服务指的是保险机构向居民提供的人寿和非人寿保险服务,这些服务也没有直接向居民收取服务费用,而是隐含在保费中(5)详情可参见刘伟等(2018)的研究。。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包括上述第一和第三类虚拟消费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居民关于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消费支出保持增长(6)一季度,居民关于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6.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同时,居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基本不受新冠疫情影响。因此,居民消费支出的降幅应小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降幅。

1.2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降幅较大,但政府消费支出降幅较小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财政统计指标,政府消费支出是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由于官方没有发布政府消费支出数据,用户经常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判断政府消费支出增速。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5.7%。但是其中与政府消费支出相关的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4.8%,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和教育等支出同比仅略有下降。因此,政府消费支出尽管也受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和经济停滞的影响有所放缓,但整体相对稳定,政府部门正常运转,与抗击疫情和保障民生相关的支出有所增加。所以政府消费支出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下降幅度。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但最终消费支出降幅较小

由于官方没有发布最终消费支出增速数据,用户经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数据判断最终消费支出增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19%。因此一些用户认为最终消费支出也大幅下降。但是最终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许宪春,2014)。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如前所述,居民消费支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市场化货物和服务消费支出,另一部分是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一季度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中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消费支出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根据住户调查资料,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的人均居住类支出增长2.1%,说明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中的自有住房服务不仅没有下降,也是增长的。居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基本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因此一季度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受新冠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仍然保持增长。政府消费支出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包括公共管理、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消费支出;另一部分是政府通过市场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免费或以无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支出(7)这部分支出按政府通过市场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减去政府向居民收取的费用来估算(国家统计局,2017)。(国家统计局,2017)。根据前面所述,一季度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同比仅略有下降。对于居民消费支出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与居民市场化货物和服务消费支出中的货物部分有关,与服务部分无关,与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也无关;对于政府消费支出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与通过市场购买的货物和服务中的货物部分有关,与服务部分无关,对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影响较小。根据2017年数据,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占政府消费支出近90%。据测算,2018年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合计占最终消费支出近40%(8)该比例根据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占政府消费支出的比例,运用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数据推算。其中,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消费支出、居民关于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消费支出以及居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支出,分别占居民消费支出约10%,6.7%和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保持增长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仅略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冠疫情对居民市场化货物消费支出和政府通过市场购买的货物支出大幅度下降的冲击。所以,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但最终消费支出降幅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住户调查中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支出法GDP中的政府消费支出与财政统计中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与批发和零售统计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口径范围上是不同的,因而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利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幅度(数据见图1)判断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最终消费支出的下降幅度。

图1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名义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1.4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但无形固定资本形成相对稳定且存货变动攀升

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既包括有形固定资本形成,如房屋建造,设备购置和新增牲畜,也包括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如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件、矿藏勘探等支出(9)详情可参见许宪春和吕峰(2018)。。下面我们从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的变动情况,来分析一季度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动。

1.4.1 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了16.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下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一是扣除土地购置费,旧建筑和旧设备购置费;二是补充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投资;三是增加商品房销售增值;四是增加无形固定资本形成(许宪春,2013)。考虑到经济下降期间,前三项大体与固定资产投资同向变动,调整后不会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产生大的影响。但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在新冠疫情期间所受到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有形固定资本形成,例如新冠疫情期间,研究与开发支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下降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因此,从这一点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下降幅度应略小于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

1.4.2 存货数据

作为支出法GDP构成项目的存货变动,等于期末存货与期初存货的差额,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当存货变动为正值时,表示当期的存货增加;当存货变动为负值时,表示当期的存货减少,动用了以前的存货。虽然存货变动占名义GDP的比重不到1%,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约为2%,但由于其波动幅度较大,也会对GDP增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缺乏有关存货变动统计数据,我们通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变化观察当前存货变动情况。一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比2019年末增加545.9亿元,与2019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下降4305亿元相比,存货变动同比增加了4850.9亿元,增速达112.7%。这反映了新冠疫情期间物流被阻断、生产停滞,使得中上游的钢铁、水泥、煤炭和化工等行业库存大量积累。

综合来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但相对稳定的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和大幅攀升的存货变动(图2实线)使得支出法GDP核算中的资本形成总额的下降幅度小于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图2虚线)。

图2 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变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5 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但服务贸易逆差明显收窄

长期以来,中国货物贸易保持顺差,服务贸易保持逆差。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规模较小,2019年以前,服务贸易逆差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海关的货物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出口同比下降11.4%,货物进口下降0.7%,货物贸易顺差减少80.6%,这是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季度货物贸易顺差的最大降幅。考虑到一季度进出口商品价格回落,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支出法GDP中的实际货物净出口的降幅或小于海关数据显示的名义货物贸易顺差的降幅。

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旅行是服务贸易的最大进口项和最大逆差项。2019年BOP显示,旅行贡献了50%以上的服务贸易进口,83.7%的服务贸易逆差。新冠疫情期间,出境游几乎停滞,这使得今年一季度的服务贸易逆差明显收窄。

综合来看,一季度净出口需求的下降主要受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的拖累,但服务贸易逆差的明显收窄和进出口环节价格的回落或使得支出法GDP中的实际净出口降幅小于名义货物贸易顺差降幅。

2 从生产角度看一季度全国GDP增长数据

目前,中国只公布季度GDP生产核算详细数据,因此从三次产业和分行业增加值的角度分析GDP增长数据更加直接(10)关于生产法GDP核算的介绍可参见许宪春(2019b)。。分三次产业看,一季度的经济下降是三次产业增加值共同下降的结果。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主要是畜牧业造成的,而种植业相对稳定,由于其占GDP的比重只有4.9%,对经济整体下降影响有限。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占GDP的比重达到35.7%,是导致经济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5%,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4%基本吻合;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5%,与建筑业总产值的下降基本一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2%,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降幅,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60%,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第二产业大幅下降的影响。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降幅远小于传统服务业(11)本文中,传统服务业主要指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与同期用电量变动数据似乎也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仔细分析第三产业的构成,发现这些不协调主要受到新兴服务业、虚拟计算的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影响。

2.1 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大幅下降,但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保持增长,公共服务业增加值保持相对稳定

2.1.1 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大幅下降

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30%,上述行业同比分别下降17.8%,14.0%,35.3%和9.4%,导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下降6.0个百分点。其中,与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量近乎腰斩相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下跌幅度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期间快递业务保持增长,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下降幅度。一季度,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25.3亿件,同比增长3.2%。同时,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保持了5.9%的增长,减缓了批发和零售业的下降幅度。

2.1.2 新兴服务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占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7.5%,同比增长13.2%。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比上季度15.6%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是所有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拉动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疫情期间表现活跃,一方面反映新经济新动能持续增长,对传统经济形成补充和替代;另一方面也受到价格回落的影响。近年来,网络和电信服务价格持续下降,使得该行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速高于名义增速。

2.1.3 金融业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保持增长

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包括在房地产业中,其增加值约占房地产业增加值的50%,按此计算2020年一季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6.3%;而2020年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7.5%。两者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3.8%,这两部分服务业增加值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持正增长。

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2月初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一季度新增贷款达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3%;新增存款8万亿元,增长27.3%。存贷款的大幅增长直接推升了金融中介服务增加值,加上保险服务增长2.2%,以及股票成交量增长46.7%,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不受疫情影响,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4.7%的影响,使得一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仅下降6.1%。

2.1.4 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增加值保持相对稳定

一季度,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6%,同比仅微降1.8%,拉动GDP下降0.7个百分点。根据2017年投入产出核算数据,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其增加值合计占其他服务业增加值的83%;其余17%是市场主导的居民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新冠疫情期间,市场化服务受到重创,但占据大头的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增加值保持相对稳定,减缓了其他服务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

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增加值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增加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公共服务,如医院购置各种医疗物资,为感染者提供免费救治等;二是与公共服务的特点及其增加值核算方法有关。由于不存在市场交易数据,公共服务增加值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三个构成项目相加。公共服务增加值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损耗进行的虚拟计算,在实体存续期间连续发生,基本不受业务状况的影响;公共服务增加值中的生产税净额较少,可忽略不计;则影响增加值变化的主要是劳动者报酬。新冠疫情期间,即便学校关停,医院部分科室停诊,员工工资仍照常发放,部分参与抗疫的医务人员报酬增长。因此,公共服务增加值中的劳动者报酬受疫情的影响较小。图3为疫情期间服务业部分行业的数据表现。

图3 服务业部分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传统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因此,从分行业数据来看,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下降,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传统服务业的大幅下降导致的,而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业逆势增长或保持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2.2 增加值增速与用电量增速数据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用电量被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一季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8.3%和8.8%,增速比去年全年分别回落11.9和1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回落幅度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12.1个百分点至-5.2%,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15.3个百分点至-9.6%。无论是下降幅度还是增速回落幅度,第三产业增加值都小于第二产业,这与第三产业用电量的表现弱于第二产业似乎不匹配。

这一不匹配现象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2.2.1 用电量变动趋势与增加值变动趋势并非完全一致

单位增加值对应的用电量在不同行业、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等都有可能不同,因而简单的通过用电量变动数据来推断增加值变动,可能存在偏误。事实上,从图4中列示的历史数据来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电量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相应增加值波动幅度,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用电量增速与增加值增速的关系更加不稳定,通过用电量增速来判断增加值增速更需要保持谨慎。

图4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与用电量增速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降幅低于第三产业,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冲击下工业行业结构的变化。耗电量较高的重工业劳动力需求量较小,因而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导致用电量下降幅度低于增加值下降幅度。表1列示一季度工业分行业增加值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增加值较2019年全年降幅最小的几个行业分别为烟草制造业、采矿业、医药、钢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除医药是受新冠疫情冲击导致需求增加之外,其余几个行业都是对劳动力需求比较少,因而受新冠疫情冲击较为有限的行业。从高频数据来看,采矿、钢铁和化工等用电量需求大的上游重工业在疫情期间产能利用率下降幅度均较为有限,因而整体工业增加值下降幅度不大,对电力需求影响较小;而工业增加值降幅较大的仪器仪表、家具、皮革羽毛制品、文体用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电力的消耗相对于重工业较小。

表1 工业分行业增加值变化

续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2.2 受新冠疫情冲击,第三产业用电量降幅高于增加值降幅

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与增加值增速并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图5所示。例如,今年一季度增速相对稳定的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但用电量却同比下降11.8%,增速比去年四季度下跌17.7个百分点,背后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银行、券商等网点营业量不足,因而用电量下降。但同时,企业和居民线上存贷、线上股票交易增加,使得金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又如,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用电量在今年3月同比大跌44.0%,但由于教育行业整体上非市场化服务的属性,其增加值在疫情期间受影响有限。

2.2.3 第三产业用电量降幅较大与部分服务业用电转化为居民用电有关

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8%,特别是3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9.8%,降幅甚至较2月扩大9.7个百分点。但居民用电表现较强,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5%,仅较2019年全年下降2.2个百分点。特别是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今年3月同比增速攀升至12.4%,增速较去年12月提升了5.6个百分点。新冠疫情冲击下部分服务业活动转移到线上,导致居民用电量上升而第三产业用电量下降。这并非是由于第三产业经济活动消失,而是经济活动带来的用电主体由第三产业企业转移到居民部门,因而导致第三产业用电量跌幅较大,而居民用电上涨。徐奇渊(2020)指出,线上办公、线上上课这些形式,将部分服务业用电转化为居民用电。例如开学延迟、部分文化活动取消或转到线上,导致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用电量在今年3月同比大跌44.0%,增速较去年12月下降54.3个百分点,较今年2月扩大25.9个百分点。

图5 近几个月第三产业与居民用电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

因此,简单地根据用电量的变化来判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动并不合理。需要看到新冠疫情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冲击较大,而对重工业冲击较小,导致工业结构变化并提升工业单位增加值用电量的情况,以及新冠疫情冲击之下第三产业经济活动向线上转移,进而导致用电主体由第三产业企业转移到居民部门的情况,导致第三产业用电量下降但增加值不受影响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使得增加值下降的幅度小于用电量降幅。

3 全国GDP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之间的关系

继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发布了一季度相应数据。相关数据,尤其是全国GDP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12)全国GDP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间差异受到了学术界关注。就地区数据而言, Ma et al.(2014)的论文研究了地方GDP加总大于全国数据的问题,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制度安排而不是统计技术因素。Lyu et al.(2018)通过省级和地级市证据证明,地方政府干预了上报的经济增速,使之达到政府事前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他们的方法忽视了国家统计局层面对数据质量的监控和修正。Chen et al.(2019)在考虑各地经济结构差异后,提出中国各省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和数据调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主要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与全国GDP及相应增速之间长期存在差异,现在这一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二是新冠疫情期间,如何从统计层面看待各地区经济的不同表现?三是部分专家与媒体既关注各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速,亦关注各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本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3.1 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速数据与全国相应数据更加协调,统一核算改革成效显著

根据发布结果,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等于全国GDP的99.34%,差值属于部分不易划分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今年一季度是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后第一次发布季度数据,数据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GDP数据之间实现了衔接。

除新冠疫情中心湖北省外,大部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全国GDP增速。与去年一季度相比,湖北省生产总值下降39.2%,名义生产总值降低3706亿元,占全国GDP同比下降总额11558亿元的32%,反映了新冠疫情对湖北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巨大伤害。其他大部分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在-4%到-6%之间。

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大于全国GDP的问题由来已久,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地区间重复计算、政绩考核压力等对部分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质量产生干扰。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2020年初,统计部门正式实施统一核算改革,核算制度从分级核算变更为统一核算。近几个月来,部分地区按照第四次经济普查的结果,集中修订了2019年及以前年度的生产总值数据,其中部分地区(山东、辽宁等)明显下调了数据,部分地区(安徽,福建)上调了数据。总体而言,依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的数据减少了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GDP数据之间的差距。2020年一季度,各地区发布的生产总值数据均为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的结果,各地区经济增速与全国经济增速之间进一步衔接。

3.2 各地区受新冠疫情冲击程度不同,经济结构贡献部分差异

从区域层面看,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实际降幅相对较大,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7%、-6.6%和-8.3%,反映该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如四川、湖南、新疆等生产总值降幅相对较小,反映出这些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小。地区之间受新冠疫情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从行业层面看,由于不同行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同,各地区之间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一季度的经济表现明显不同。例如,地区生产总值名义正增长的贵州省,其烟草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 和34%,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则下降28%,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30%。一些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降幅相对较小,负增长压力相对较小。例如,一季度上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45.23亿元,下降1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096.09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增加值逆势增长,分别增长13.1%,7.3%,5.2%和23.5%,对冲了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大幅下降。

3.3 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速受到缩减指数的影响

表2列示了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速、实际增速和缩减指数。需要注意的是,受缩减指数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不同。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受到地区各行业价格指数的影响。就全国来讲,2020年一季度GDP缩减指数为1.5%。全国PPI同比下降0.6%,CPI上涨4.9%,都对全国GDP缩减指数产生影响。

表2 2020年一季度各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

由于各地区的各行业价格变动水平不同,且行业增加值占比等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各地区实际增速之间的差距与名义增速之间的差距并不相同。

4 结论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社会上对官方发布的GDP增速数据存在一些质疑。本文针对其中部分质疑进行了研究和解答。

研究表明,从需求角度看,居民市场化消费支出的萎缩是导致今年一季度消费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保持增长和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仅略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冠疫情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但相对稳定的无形固定资本形成和大幅攀升的存货变动使得一季度投资需求的下降幅度小于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一季度净出口需求的下降主要受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的拖累,但服务贸易逆差的明显收窄和进出口环节价格的回落或使得净出口需求降幅小于名义货物贸易顺差降幅。因此,简单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物贸易顺差的下降幅度判断季度GDP增速数据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从生产角度看,一季度,新冠疫情对传统服务业产生严重冲击,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保持增长,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业增加值保持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冠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用电量数据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的关联性下降。

今年一季度,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实行统一核算。依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之后,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及其增速高于全国GDP及其增速问题得到解决。一季度,各地区经济增速与全国经济增速之间进一步衔接。不同行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同,各地区之间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一季度各地区的经济表现明显不同。今后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有关统计指标数据的发布,进一步加强统计数据的解读工作,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提供更多统计信息,减少社会上对统计数据的质疑。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 2017.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伟, 许宪春, 汤美微. 2018. 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的保险产出及中国的实证[J]. 金融研究,(10): 174-188.

Liu W, Xu X C, Tang M W. 2018. Insurance output in SNA: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Research, (10): 174-188. (in Chinese)

徐康宁, 陈丰龙, 刘修岩. 2015.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J]. 经济研究,(9): 17-29, 57.

Xu K N, Chen F L, Liu X Y. 2015. The truth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global night-time light dat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9): 17-29, 57. (in Chinese)

徐奇渊. 2020-04-19. 解读GDP同比降6.8%: 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两大困惑[N]. 财经.

Xu Q Y. 2020-04-19. The explanation of -6.8% of GDP: Two puzzle of the 2020Q1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China[N]. Caijing. (in Chinese)

许宪春. 2013. 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J]. 中国社会科学,(2): 4-24.

Xu X C. 2013.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the incom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 4-24. (in Chinese)

许宪春. 2014.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若干重要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的比较[J]. 世界经济,(3): 145-159.

Xu X C. 2014. The meaning and comparison of key indicators in Chi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3): 145-159. (in Chinese)

许宪春. 2019a.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研究[J]. 经济学报,(2): 1-26.

Xu X C. 2019a. Research on China’s expenditure-based GDP accounting[J].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 1-26. (in Chinese)

许宪春. 2019b. 准确理解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 统计研究, 36(5): 3-15.

Xu X C. 2019b.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China’s curren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ccounting[J]. Statistical Research, 36(5): 3-15. (in Chinese)

Chen W, Chen X L, Hsieh C T, et al. 2019. A forensic examin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accounts[R]. NBER Working Paper No. w25754.

Clark H, Pinkovskiy M, Sala-i-Martin X. 2018. China’s GDP growth may be understated[R].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323.

Henderson J V, Storeygard A, Weil D N. 2012. 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outer spac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2): 994-1028.

Holz C A. 2014. The quality of China’s GDP statistic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30: 309-338.

Lyu C, Wang K M, Zhang F, et al. 2018. GDP management to meet or beat growth targe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66(1): 318-338.

Ma B, Song G J, Zhang L, et al. 2014. Explaining sectoral discrepancies betwee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statistics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30: 353-369.

Mehrotra A, Pääkkönen J. 2011. Comparing China’s GDP statistics with coincident indicator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9(3): 406-411.

Nakamura E, Steinsson J, Liu M. 2016. Are Chinese growth and inflation too smooth? Evidence from Engel curve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8(3): 113-144.

The Comment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2020Q1

Yating Xu1 Xianchun Xu2 Hang Yu1 Yewei Ya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2. Tsinghua UniversityChina Data Center,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was hit seriously amid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and there arises some doubts about the official GDP growth data. This paper interprets China’s GDP growth data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and supply,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GDP and the regional GDP.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rom the demand side, stabilized growth in household’s virtu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the softer decline in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helped to offset the drop of total consumption to some extent; the relatively stable intangible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and the dramatic increase of inventory change counterbalanced the fall in investment demand. The obviously narrowed service trade deficit eased the contraction in net export demand. From the supply side, the emerging services, owner-occupied dwelling service, indirectly measured financial intermediate service and insurance service kept growing, and the public services maintained relatively stable, which to some extent relieved the negative impact from the pandemic on service sector. Mean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owth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weakened amid the pandemic. In the first quarter,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was further improve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varied across regions given their diversifi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andemic’s different impact on different sectors.


JEL Classification E01

往期推送,点击蓝色文章题目阅读:

《经济学报》征稿启事

中国政府微观调查数据如何向学术研究开放

银企关系、政治联系与银行信贷筛选效率 ——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政治关联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创新?

地方官员治理与城市绿色增长

司法效率、契约密集度与出口绩效:来自高院院长异地交流的证据

总统的权力:美国执政党更替与中美贸易(1984—2015) ——兼议中美经贸关系

《经济学报》2018年第4期目录

《经济学报》2018年第2期目录

《经济学报》2018年第1期目录

《经济学报》2017年4期目录

《经济学报》2017年3期目录

《经济学报》2017年2期目录

《经济学报》2017年1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